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的教学相长与能力培养

时间:2014-06-04 14:48 点击:
【摘 要】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的教与学及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结构设计竞赛中,教学相长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今后参与结构设计竞赛及课程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

  【摘 要】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的教与学及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结构设计竞赛中,教学相长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今后参与结构设计竞赛及课程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教学;能力培养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其中,新疆大学参加了三届,即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该竞赛是由国家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经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决定,再由全国各大高校轮流承办。该项赛事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对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1]。参与竞赛是对专业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次全面检验,借助竞赛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激发其求知欲望,教学相长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竞赛中得到充分体现[2]。

  本文重点阐述了在结构设计竞赛中如何使教学相长,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结构设计竞赛中的教与学

  每一届结构设计竞赛的命题基本结合举办地的建筑特点,如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命题结合了重庆当地的依山而建,因地制宜的山地建筑——吊脚楼。竞赛选题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虽然是模型制作,但与实际结构一样,主要的受力构件要考虑全面,需要扎实的力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结合设计方法、试验等知识。

  1.1 教学方面

  结构设计竞赛是一项科技竞赛,通过对力学知识,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等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跨专业进行合作,如建筑学的学生可以和土木工程的学生进行合作,还有2013年的结构设计竞赛赛题是踩高跷,土木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和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通过结构设计竞赛,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计算能力。

  针对上述结构设计竞赛与教学的相关性的阐述,如何以竞赛促进教学呢?

  首先,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参与竞赛的全过程,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不断去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教师能较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力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各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关联性的应用,从而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欠缺,进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改进,实现教学相长。

  在指导了两届结构设计竞赛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力学基本概念不清楚,不能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综合解题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实际工程意识,不能准确的和有效性的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其次,结构设计竞赛不仅是考验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发展[3]。教师从学生反馈的问题,通过教研室和课题组的研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适当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联系竞赛的知识点和技巧方法,进行创新性的讲授方式达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并与解题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1.2 学生的学习方面

  结构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即包括基本素养,也包括了其拓展能力。基本素养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相关软件的应用、细致的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心等;拓展能力为团队协作精神,清晰的结构概念、应变能力和对所做设计的理性思考和判定等[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基本专业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针对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不同的赛题对结构类型的选用是不同的,有的赛题已经对结构的类型做出了限定,明确了要设计的结构是框架、桥梁等;而有的是只给出了尺寸要求和荷载等,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结构形式,这就需要学生的专业素养了。合理的结构选型决定了模型的力学特性和制作,这也是结构设计竞赛中最能体现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环节。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